好评中国|用“数字化”推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
9月16日至17日,以“数联古今 智绘文明——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论坛在古城西安举行。这是世界互联网大会首次聚焦“文化遗产数字化”专题论坛。数字化与我们当下的生活息息相关,不仅关乎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更在文
9月16日至17日,以“数联古今 智绘文明——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论坛在古城西安举行。这是世界互联网大会首次聚焦“文化遗产数字化”专题论坛。数字化与我们当下的生活息息相关,不仅关乎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更在文
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互鉴”展厅内,出土自渭桥遗址的古船安静地陈列其中。这艘残长9.71米、宽1.98米、高0.83米的“丝路一号”汉代木板船,采用榆木、圆柏、槐树等木材打造,承载量约为3到5吨。
《马球图》里的骑手挥杆疾驰时扬起的尘土仿佛拂面而来;《观鸟捕蝉图》中宫女的衣袖随风轻摆、指尖触碰枝叶的弧度清晰可见;《狩猎出行图》中绵延的队伍前后错落,还可通过抬手等简单动作与观众“互动”……
随着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正式启动,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紧扣地域文物资源特点,以普查工作为重要抓手,在实践中勇于探索、积极求变,寻求文物管理新模式,挖掘文物管理新效能,为区域文物保护工作注入新动力。
近日,国家文物局公布了2024年度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推介案例名单,包括10个十佳案例、12个入围案例。由福建省文物局报送的泉州市鲤城区政府“多元协同赋能 助推解决私人产权文物管护难点”案例入选12个入围案例,这是我省唯一入选两大名单的案例。
那张薄薄的纸片在李建国手中瑟瑟发抖,上面的数字让在场所有人都陷入了震惊的沉默。
近日,一场以“数智赋能 晋享山河”为主题的数字文旅品牌创新嘉年华在太原植物园举办。依托VR、AR等前沿技术,游客即使远在千里也能穿越山河,细观铁佛寺彩塑的非凡气韵,聆听云冈石窟的悠悠梵音。天龙山石窟数字复原展、花木兰3D超写实数字人等12项技术赋能文化的标杆成
近日,国家文物局公布了2024年度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推介案例名单,包括10个十佳案例、12个入围案例。由福建省文物局报送的泉州市鲤城区政府“多元协同赋能 助推解决私人产权文物管护难点”案例入选12个入围案例,这是我省唯一入选两大名单的案例。
密法网,让依法保护“行之有矩”。法者国之重器。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于2025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将党的十八大以来文物工作成熟有效的政策措施和实践经验上升为法律规范,以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使“保护第一”成为不可挑战的国家意志。地下文物“先考
9月10日,鄂尔多斯市文物“四有”档案检查工作在鄂托克旗正式启动。本次检查由市文物局统一部署,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牵头组织,并特邀内蒙古博物院规划发展部研究馆员、“四有”档案建设专家李丽雅全程参与指导,旨在对全市九个旗区的文物保护单位“四有”档案建设情况进行系统检
2025年9月9日,由西安市文物局主办的“文物会说话”系列大讲堂第七期在西安博物院隆重举行。本期活动聚焦“乐居长安”篇章,通过专家深度解读与文物复原妆造现场展示相结合的创新形式,带领观众沉浸式领略唐代女性时尚的华美风韵,再现长安城中“云鬓花颜金步摇”的千年风雅
举行文物安全守护人线上投票评选活动,一方面,能表彰先进守护者,肯定其付出,激发更多人投身文物保护;另一方面,可借助评选传播守护事迹,强化公众文物保护认知,推动形成人人关心文物安全的社会氛围,进而为文物传承筑牢防线,让文化遗产得以永续留存。
“黑石号”沉船于1998年在印度尼西亚海域被发现,是一艘古阿拉伯船,载有数万件中国唐代文物,主要为陶瓷,还有精美的金银器,反映了当时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本次展览展出了一件“黑石号”沉船上的瓷器。
1910年冬天,卢芹斋还在巴黎街头吃着冷面包,奥尔佳忽然跑来跟他说了这样一句话。你要是旁观,肯定觉得荒唐——你追的是一位年纪不小的外国女人,她转身却把女儿往你怀里塞。卢芹斋愣住了半天,像一口老井被掷进了石子,水面晃了几晃,最后还是点了头。之后几十年,这故事几乎
据国家文物部门2025年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现有各类博物馆7046家,其中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1660家,国家一级博物馆(最高级别)有327家。
齐鲁网·闪电新闻9月14日讯这个周末,日照市博物馆“小小考古家”体验室内热闹非凡,一场充满欢乐的考古模拟体验活动正在进行,十几名萌娃化身“考古小队员”,亲身体验了一把“考古发掘”的乐趣。
在福州市博物馆,观众在看展的同时,通过扫码、拍照、打卡等一系列动作支持文物的数字化保护;漳州市博物馆的“探秘圣杯屿元代古沉船”VR体验游戏,将考古机械臂化作观众双手,丝绸之路的涛声仿佛在指尖震颤重生;福建博物院的数字展厅,宋代建盏在虚拟展台自行旋转,釉面开片的
9月13日,内蒙古自治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鄂尔多斯站)暨民族古籍文献及成果展在鄂尔多斯文化产业发展中心正式开展。本次展览以“交融汇聚 中华瑰宝”为主题,通过“民族遗珍 有册有典”“百花齐放 多元一体”“使命担当 卓有成效”三个篇章,集中展出20
一件件革命文物,无声讲述着“红色政权是怎么来的、新中国是怎么来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作者从今日起,将扶眉战役中的革命文物引出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滋养人们纯洁美好的心灵,激扬人们努力奋进的力量,激发人们勇毅前行的斗志。
70 岁的老人,两个月里,从网络直播间买了 40 多件所谓“文物”。